循环经济的伦理合理性及其证成 ——读《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循环经济伦理思想研究》 李义天
发布时间:2022-03-22     作者:     浏览量:8855   分享到:

   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强调,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,要大力保护环境,更加自觉地推进绿色发展、循环发展。循环经济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,是兼顾经济发展、生态保护和社会进步的新经济增长方式,具有多重合理性。河北经贸大学柴艳萍教授最近出版的《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循环经济伦理思想研究》(人民出版社2021年4月)一书,则是在系统梳理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的基础上,对循环经济的伦理合理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证成。该书的理论贡献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:


  一是系统梳理了马克思的循环经济思想及其伦理价值。近年来,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,研究循环经济和绿色发展的著述日益丰富,但是对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进行系统梳理并不多见。该书系统阐述了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的提出背景、基本内容及伦理价值,为现代循环经济探求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。面对资本主义生产所造成的各种污染和生态破坏,马克思早已指出在生产过程中减少废料、清洁生产以及排泄物再利用的必要性。而这些已经涉及现代循环经济的核心,即,资源再利用、废物减量化、清洁生产等。不仅如此,马克思还明确阐述过生产条件节约理论,以及循环经济的实现条件。可以说,马克思的循环经济思想不仅明确指出人类社会经济增长的新方式,而且,与其历史唯物主义内在一致地要求社会制度的根本改变。在马克思那里,共产主义社会有利于愈合物质变换过程所产生的巨大裂缝,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解,体现了对人的终极关怀。


  二是充分阐述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正当性与合理性。该书认为,人生活在自然中,可以也应该利用自然、改造自然,发展经济,从而满足人的生存与发展。人既不能够、也不应该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停止发展经济,更不能回到原始而朴素的荒野状态。但是,作为唯一具有理性的存在者,人如果不能担负起保护自然的责任,那么,其他物种就更意识不到也不可能施加保护。在这个意义上,保护自然不仅是人的义务,甚至可以说,是人的天职。因此,人必须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有机统一起来。而正是基于此,循环经济便不仅具有权利层面的正当性,而且具有价值层面的应然性。它是破解当前经济发展瓶颈、化解生态危机的有效路径,有利于帮助现代社会走出高污染、高消耗的工业经济增长轨道,摆脱不可持续模式,实现可持续发展。


  三是详细论证了循环经济所具有的多重伦理特质。该书指出,循环经济首先符合经济学原则,能够实现营利目的。毕竟,发展经济不能单靠道德高尚,在根本上,它依然需要实现利润。循环经济按照生态学原理设计产业体系,力求低开采、高利用、低排放,因而科技含量高,环境污染小,经济效益好,利润回报充足。与之相比,以往的经济模式有些符合生态原则,比如原始经济和农业经济,但是效率低、发展慢;也有些满足高效快速要求,如工业经济,但是环境代价高,违背生态规律。而循环经济则不仅环保、高效,而且有利于保障生态安全,促进社会稳定。在这个意义上,循环经济超越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局限。就其原因,是因为循环经济的基本理念,从一开始就建立在生态道德、经济道德和社会道德的有机整合之上,始终坚持经济、社会与生态三方利益的统一。这是对他人、后代和其他物种乃至整个自然界的关切和尊重,也是对资源和环境在代内、代际、种际间公平分配的追求。可以说,谋求人与自然之间最大程度的和谐共处,正是循环经济的根本伦理准则。


  四是有效论证了循环经济所产生的新观念与新实践。对人类的工业文明来说,最严重的缺陷或危机在于不可持续性。因此,摆在人类文明面前最紧迫的任务就是,如何遏制不可持续,进而转向可持续性。就此而言,能否坚持走生产发展、生活富裕、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乃是关键之举。这要求人类社会首先在经济发展方式上改弦易辙。该书认为,循环经济正是对旧经济模式的革命:它意味着经济增长方式将由经济、社会、环境的三维分裂变革为三维整合。循环经济思想改变了环境在经济中的位置,使得环境成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内生变量之一,而不是经济活动的单纯对象。由此带来的一系列根本转变是:经济学研究的前提从“经济人”预设,转变为“社会生态人”预设;从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目标,转变为经济、生态、社会等综合效益最大化的目标;从以经济增长为核心,转变为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核心。这些转变催生了诸多新观念和新实践,如绿色经济、绿色行动、生态设计、生态产业、生态观念等。它们不仅将在根本上变革现行的经济增长方式,而且会在观念和实践的整体上促成生态文明的最终形成。